中华健康网

降压袋泡茶类中药在高血压疾病管理应用的价值

2025-11-04  互联网

  1、历史渊源: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源远流长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典籍常论述为“眩晕”、“头痛”、“中风”等病,其中以“眩晕”论述最多。其记载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上气不足”则发眩晕。

  中医学将高血压病机分为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者为风、火、痰扰乱,清窍失和。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包括:肝阳上亢(推荐:天麻钩藤饮)、肝火亢盛(推荐:降压袋泡茶)、痰湿壅盛(推荐:半夏白术天麻饮)、瘀血阻络(推荐:血府逐淤汤)、痰瘀互结(推荐:半夏白术天麻饮)、阴虚阳亢(推荐:镇肝息风汤)、阴阳两虚(推荐:六味地黄汤)等。

  2、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入选2024年《权威指南》

  2024年7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在《中华高血压杂志》刊发。

  鉴于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领域成效显著,“指南”首次增设了“中医药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章节,表明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价值已获得现代医学和专家指南体系的认可。(完整章节内容可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

  3、未来价值:中-西医药融合建立科学防治体系

  2025年9月12日,全国党媒《人民日报》宣介了由国家权威单位组织制定、发布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路径》。

  发布会专家指出:“高血压不仅表现为血压升高,还常伴随头痛、失眠、耳鸣、视力模糊等全身症状,会增加患者焦虑,加速疾病进展。”

  路径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可实现全方位管理,血压达标、症状缓解和靶器官保护等多重目标。”并为构建完整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指明了方向。(完整内容可参考《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路径》)

  4、降压袋泡茶即是中药又是代茶饮

  指南及专家共识均建议患者除服用降压药物外,应加强生活及膳食管理。其中,中药代茶饮已成为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特色防治方法。

  具体可选用清泻肝火、平肝潜阳、补益肝肾、作用平和的中药制备茶饮使用,如钩藤、天麻、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生山楂、麦冬、罗布麻叶等适量泡茶。

  在成方制剂方面可选用降压袋泡茶。降压袋泡茶组方合理,可调理高血压相关症状;作为代饮茶,服用方便。

  降压袋泡茶是由夏枯草、决明子、钩藤、茺蔚子、黄芩、茶叶等6味中药组成的茶饮制品,其标准已载入《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方中夏枯草清肝泻火降压,决明子清肝明目降压,共为主药;辅以钩藤、茺蔚子清热平肝明目;佐以黄芩清热泻火;使以茶叶清上降下。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平肝明目之功。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火亢盛的头痛、眩晕、目胀牙痛等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