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医德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长明灯”(无影灯)

2025-08-18  人民网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在节日到来之际,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写诗一首,题为《当医生真好》:“当医生真好,像春天的风轻轻地抚慰疼痛的伤口。当医生真好,在宁静的深夜里,做虔诚的健康守护者。用双手捧起啼叫的新生,也送走安详的落叶。当医生真好,每一次托举,都是对生命庄严的承诺……”

  “当医生真好”,是郎景和从医50余年的感悟。自古以来,医生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从张仲景到孙思邈,从林巧稚到吴孟超,他们的名字灿若星辰,闪耀长空。老百姓心中的好医生标准从未改变: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医德与医术之间,“德”为先,“术”为后。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只有把“德”的温润和“术”的锋利融为一体,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以下简称《准则》),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务人员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标志着,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考核将从“柔性要求”变成“刚性约束”,贯穿医务人员职业生涯的全周期。《准则》既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更是对职业群体的提醒:医疗质量评价不仅要看患者生存率,还要看患者在诊疗时是否有尊严;医学教育的成功不是看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看他是否愿意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候握住手。这些看似不可量化的指标,恰恰构成了医学最重要的“核心指标”。

  医德是医疗实践的“北斗导航”。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医疗始终以人为本。每一次决策、每一台手术、每一张处方,其背后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体现,更蕴含着人文关怀、伦理判断和价值抉择。是将患者当作拥有尊严的个体,还是冷冰冰的病号?是以患者福祉作为最高原则,还是为规避风险而推诿?这些抉择无法完全依赖制度或技术规范,唯有依靠职业道德的指引。

  医德的彰显,既在于重大抉择时的义无反顾,更在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专家张之南生前曾回忆:“我跟主治大夫早上巡诊,来到一个肝硬化患者的床前,患者突然呕血,站在主治大夫身后的我,下意识地向旁边一闪,但就在此刻,我的上级大夫却俯向患者,帮助他擦拭,紫红的血沾染了一身。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几年之后,我做了主治医师,有一天发生了完全同样的一幕,当患者大口呕血时,我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用痰缸接呕吐物,用毛巾给他擦嘴。当然,也弄得我满身是血。事后,跟着我的实习大夫告诉我:‘您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大夫怕不怕患者弄脏自己,躲闪还是向前,患者会有多么不同的感受啊!’我体会到,上级大夫对下级大夫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身教往往胜于言教。”可见,医德是淬炼,是熏陶,是传承。一代代医学前辈躬身垂范,为后辈留下了大医精诚的珍贵样本。

  医德是一盏“长明灯”,伴随医生的职业生涯,照亮前行之路。技术总会过时,医德永远“保值”。愿每一位医生都能修医德、行仁术,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医生,当岁月刻进皱纹里,会微笑着说:“当医生真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8日 15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