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中西医“结而不合”的痛点如何解

2025-08-14  科技日报

  回想起两年前毕业找工作碰壁的那个夏天,李凯旋仍然无法释怀。

  李凯旋博士阶段攻读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当时非常想去一家公立三甲综合医院(以下简称“西医院”),该院外科主任也想接收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人才,觉得他很合适。但遗憾的是,李凯旋并未拿到录用函,最终进入一家公立三甲中医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工作。

  “中西医结合方向听起来‘左右逢源’,找工作时却很容易陷入‘两边都不待见’的窘境。”李凯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因名额紧张、手续烦琐,该方向医师很难进入西医院的西医科室。

  李凯旋遭遇的只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从业者面临的困境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层次人才匮乏、中西医理论“结而不合”、无专属竞争赛道等诸多问题正成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卡点痛点。

  强化研究生教育,

  填补高层次人才缺口

  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全世界的抗疫效果不尽人意,而我国做到低感染率、低死亡率。这其中,我国独有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立下汗马功劳。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依然在其优势领域发光发热。

  今年4月,一位60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因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引发全身剥脱性皮炎,严重的继发性感染危及生命。其就诊的肿瘤医院束手无策,当即下了病危通知书。随后,家属将患者转至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经过近2周的中医内服外治,剥脱性皮炎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并顺利出院。

  随着医学进步,恶性肿瘤正逐渐演变为一种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疾病谱系发生巨大转变,慢性病已悄然占据主导地位。”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娄彦妮表示,目前大量临床经验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与共病中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未来,在这些领域,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大有作为。”她说。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储备不足,真正具备中西医结合思维的高层次人才尤为稀缺。“当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倒金字塔’结构,本科生占比过高,而硕博研究生培养规模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临床与科研高端人才断层,制约学科纵深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对此忧心忡忡。

  《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仅52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硕、博在校学生中,本科生占比高达89%以上,博士生仅1143人。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持续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民族瑰宝”的发展,包括将其纳入国家本科教育专业、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成立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组建62家头部大型综合医院为首的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工作联盟……

  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的背后是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诊疗需求飙升,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缺口势必进一步扩大。”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刘铁钢说。

  “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本质是医学教育体系与临床需求脱节所致。”张伯礼建议,强化研究生教育,增设“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扩大招生规模,在“双一流”高校试点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例如,中医和西医院校联合培养项目等;建立临床博士后工作站,在三甲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专项博士后岗位,重点培养复合型临床科学家等。

  “我始终坚信,中西医结合医学能在传承中医精髓、吸纳西医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以其融合性优势在国际医学领域发出中国强音。”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院)院长边育红表示。

  推进“根部”融合,

  破解中西医“两张皮”

  一类独立的医学课程本应为“一个基础+一个临床”。中医学如此,西医学亦如此。然而,记者从多所高校了解到,中西医结合医学目前却普遍存在“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或“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独特现象。

  “两个基础”指分别开设中、西医基础课程,“两个临床”指分别开设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个临床”指只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

  例如,坐落在某一线城市的头部中医类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类的《伤寒论》选读、《中医诊断》《中医方剂》等,西医类的《解剖学》《病理学》等,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两个基础”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尝试开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将“两个临床”合二为一。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中医+西医’‘西药+中药’的‘机械结合’,而是要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兼取中西医之长,进行有机融合。”刘铁钢说,中西医“两张皮”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和临床应用中仍较为突出。

  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中西医理论尚未贯通——西医学注重实验、强调微观,中医学讲究阴阳平衡、强调整体。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许多高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融合深度不够,中医与西医知识仍以独立板块呈现,缺乏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交叉课程,难以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党委书记张国民同样对此颇为担忧。

  他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专家,制定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国家标准,明确中医与西医课程的合理比例,并鼓励高校开发中西医结合交叉课程。

  中西医结合交叉课程的开发,有赖于理论的有机交融。那么,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究竟如何从“根部”融合?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俊华认为,理论层面,需树立汤钊猷院士提出的“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理念,即以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道”为指导,同时整合西医的方法、技术以及疾病病理认知等“术”,才能实现中西医融合发展。

  边育红指出,方法论上要实现语言互通,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中西医术语隔阂,例如用现代科学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证候对应表型术语等;推动循证医学创新,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循证评价方法等。

  作为实践属性极强的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短板。边育红表示,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尚未设立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培训方向及基地。这一现状对中西医结合长学制人才培养形成明显制约。尽管部分高校已尝试开设相关长学制专业,但受限于实践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其学位授予仍多以学术型硕博士为主,专业型硕博士学位的授予面临较大限制。

  “学术型硕博士毕业后若想从事临床工作,还需在入职后参加规范化培训,这无疑延长了临床人才的培养周期。”边育红建议,应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中西医的壁垒,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如在三甲医院设立专门的中西医结合专科培训基地,为人才提供连贯、系统的实践培养路径。

  开辟专属赛道,

  扩展职业发展空间

  在某社交平台中搜索“中西医结合”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到底有多难就业”等一系列文章道出中西医结合就业的辛酸。大多数分享求职经历的中西医结合毕业生们如同李凯旋一样,进入了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室,极少能跨进西医的“圈子”。

  “虽然现行有关卫生、中医药的法律法规未禁止中医类别医师到西医院西医科室执业,但中西医结合医学被普遍归类入中医学的范畴中,很多西医院不倾向于招聘中西医结合医学背景的毕业生。”一位工作于北京三甲西医院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他透露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于纯西医专业会低一些,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源质量有差别;二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导师体系尚不完备,比如评西医的博导需要有国家级课题,但评中西医结合的博导只需省部级课题即可,这可能意味着导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能力稍有差距。

  “医师执业范围不够明确,造成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可能无法在综合医院西医临床科室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屹表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其中,中医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等18个亚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没有细分。“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弱化。”她说。

  就算挤过了就业的“独木桥”,中西医结合从业者入职后的境地也颇为尴尬。

  “中西医结合并没有独立于中医和西医之外的专属发展路径。”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入职后的评职晋升、项目申请中,纯西医科室占比七成以上,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室共同分剩下不多的名额。在激烈的竞争下,有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多年评不上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评价体系也尚未完善。该知情人士还指出,对于西医来说,职称评定时会考核门诊量、临床工作时间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和固定标准,这比较容易记录和考评。但对于中西医结合医生来说,问题便接踵而来:很多中西医结合医师是分布在中医或西医科室中的,如何界定哪些临床工作是中西医结合范畴的工作,如何计入工作时长;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独特价值,如改善生活质量、控制长期费用等,如何量化体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

  “只有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推动中西医结合走向更高水平,最终造福患者,也为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智慧。”张伯礼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独立类别,并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审标准。评审标准要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比如临床疗效、技术创新、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的优化等,而不是单纯看论文数量或科研项目。

  张伯礼建议,可先在中西医结合优势单位和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职称评审制度,积累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专科,建立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8月10日,李凯旋坐诊的中西医结合胆石症门诊就诊号首次挂满。记者了解到,这些患者大多都是为中西医疗法“点赞”的复诊患者。回想起一年前刚刚开设该门诊时的“门可罗雀”,李凯旋逐渐释怀:“疗效是硬道理,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这条‘幽径’终能延展成守护人类健康福祉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徐庆群、操秀英、付丽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延伸阅读】

  一位医生的“西学中”之路

  ◎本报记者 薛 岩 于紫月

  在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办公室,主治医师刘锐锋与记者交谈时,手机震动声音不时响起。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说话也是“争分夺秒”,力求用最清晰易懂的方式完成每一次沟通。

  对刘锐锋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是非常具体的。一方面,他必须高效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包括手术、病房管理、带教与科研等工作;另一方面,他还要挤出宝贵的轮休时间,投入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西学中”培训班的学习中。

  “西学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培养西医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与技术,是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作为临床医学博士,刘锐锋这位拥有10余年经验的西医专家已成功完成无数台心脏手术。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他也曾有过束手无策的时刻。前不久,他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王阿姨今年76岁,因持续胸痛来到北京友谊医院问诊,被确诊为是冠心病。经治疗后,王阿姨胸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一个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自觉口苦,口腔异味严重。

  这引起了刘锐锋的警惕:是否冠心病引发了其他合并症?经过一系列检查,刘锐锋排除了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此时,“西学中”的知识储备让刘锐锋有了新的判断,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胃火炽盛”——胃中火热过盛,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典型症状就包括口干口苦,口腔异味明显。他果断对症下药,使用中药调理。几天后,王阿姨顺利出院,并表示嘴不苦了,口气也淡了。

  这次诊疗让刘锐锋深刻体会了“西医看病,中医看症”的差异。西医擅长解决具体部位的疾病,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着眼于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从而优化整个身体系统的功能。

  而这种整体观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尤为重要。刘锐锋观察到,医院里的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肠胃病等。“西医常规做法是针对不同疾病分别开具药物,许多老人不得不服用大把大把的药物。”刘锐锋坦言,中医的系统调理思路,为破解这种多重用药困境提供了可能。

  如今,在应对重大危险病症和疑难杂症时,拥有多年西医临床经验并学习了中医的刘锐锋,显得更加从容。他很庆幸,中医疗法为诊治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更系统、整体的视角去认识患者的身体,成为西医治疗的有力补充。

  今年底,刘锐锋即将从“西学中”培训班毕业,他对此满怀期待。谈到下一步规划,他表示,毕业后,还会专门去中医院进修。“目前我还只是一个入门级选手,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想真正走通这条路,必须积累更多实战经验。”他说。

  “挤时间学习,你不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着回答说:“我不过是想多学点东西。就像带兵打仗,如果武器库里多一件武器,你就多一份克敌制胜的选择。”

  这,或许是当下医者不断求索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