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怕成瘾、怕副作用,失眠就硬扛?长期失眠不就医更伤身,科学用药 + 饮食注意这几点……

2025-11-11  人民健康

  很多朋友都有失眠的困扰,但也会担心安眠药的药物副作用,或者是担心药物成瘾的问题,寄希望于通过中药、食疗、褪黑素等方式改善睡眠。

  其实三者有着本质区别,尤其对长期失眠患者而言,选对方法才能摆脱 “越治越难眠” 的困境。

  能助眠的饮食真的存在吗?

  酸枣仁是经典的食补要方,有养心、安神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证明酸枣仁中的部分有效成分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为睡眠创造条件。

  此外也有许多朋友会在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感觉喝完牛奶之后睡得香,也是一种通过“食疗”助眠的方法。

  不过酸枣仁的助眠作用仍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热牛奶中的色氨酸虽能参与褪黑素合成,但一杯牛奶的含量远不足以达到助眠剂量。

  另外,还有许多患者会服用褪黑素,尽管褪黑素是一种与昼夜节律强相关的激素,但临床研究显示,褪黑素实际上只对褪黑素缺乏人群、调时差人群的失眠有实际的临床作用。

  那很多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我觉得吃了酸枣仁、喝了牛奶、服了褪黑素就确实能帮我改善睡眠呢?这是因为尝试失眠治疗的行为实打实改变了对失眠问题的负面认知,为我们自己施加了“我可以睡好”的心理安慰,这种安慰作用虽然不一定有实际药用,但也很重要!

  失眠是一种与心理作用强相关的疾病,在临床研究中,给失眠患者服用完全不含药物成分的淀粉片,并暗示其可能改善失眠,也能观察到明确的失眠改善效果。

  不过如果是每周失眠超 3 次、持续 3 个月以上的长期失眠患者,想光靠非药物干预的方式调节睡眠非常困难,抗拒用药只会延误病情,导致白天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受到影响,该用药时就得用药。

  长期失眠不要“讳疾忌医”

  慢性失眠本质是大脑觉醒机制异常,属于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在中国的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助眠药物根据靶点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经典的GABA受体激动剂(唑仑类、西泮类等等),大多数传统安眠药都属于此类;以及今年新上市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莱博雷生为代表的雷生类药物)。

  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能够抑制神经活动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能帮助入睡,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性可控,不过人体是会自动调节神经递质的,如果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赖,可能晚上不吃药就睡不着觉了;或者可能发生药物耐受,就是吃原先的剂量疗效不理想了,得加量。

  现代助眠药物已迭代升级了数十年,我们对于睡眠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近些年才诞生的雷生类药物已经不再抑制主要神经中枢,而是抑制与睡眠直接相关的“觉醒”中枢——食欲素受体。(食欲素受体虽然名叫食欲素,但对食欲没有直接影响,早期动物研究观察到激活食欲素受体会让动物食量增加,但这实际上是动物清醒时间增加后的“副作用”。)

  此类受体只与“保持清醒”强相关,对于其它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少,所以能在针对性改善睡眠结构的同时,达到极低的药物成瘾性,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长期使用也不会有药物依赖风险,所以也是唯一一类“非精二”安眠药。

  正确使用助眠药物

  会影响药效的食物

  失眠的药物治疗期间还需着重关注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牛奶等高脂食物会“裹挟”药物,导致药效发挥时间推移,药效整体减弱。也就是说,不建议牛奶与安眠药同服,也不建议睡前两小时再吃高油高脂的食物。

  西柚(以及葡萄柚)会抑制肝脏中代谢药物的关键酶,导致助眠药物在体内蓄积;酒精本身就有中枢抑制作用,会与药效叠加,这两种食品都可能引发过度镇静、头晕等不良反应,也需要注意规避。

  初次使用雷生类药物应该注意什么?

  不过,如果是长期失眠且已经用药的患者也得注意一下,由于新药的药物机制和传统安眠药截然不同,所以换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该先保持原有剂量不变的同时加服一片新药,同时每周减少原药物四分之一的剂量,直至完全替换为雷生类药物,以减少反跳性失眠,或者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

  人体对于新药有一个适应过程,通常在连续用药一周左右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果初次使用助眠药物疗效不理想,可以先不要急于再次换药或是停药,而是坚持用药一周左右,再进行评估。

  本文专业指导: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 张巍诊疗团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