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我家宝宝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但是有熟悉的人带着,陌生的人来接触她,她也不要。这种情况是她很有安全感,还是说她根本没有安全感?
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3个月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动物亦然)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啊?
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成年人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但对孩子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人。其实,孩子拒绝陌生人是一种自我保护。孩子的所谓“认生”或“没有礼貌”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下子让他们有成年人的礼貌和规矩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孩子首先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就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这些行为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礼仪中是不被允许或视为很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抚摸孩子的头或抱抱孩子表示亲热,一定要征得其父母或孩子本人的同意才可。我在美国及加拿大探亲期间,每当遇到金发碧眼的可爱的洋娃娃就很想抱抱或抚摸他们,经女儿的提醒,我会克制过度亲近这些天使模样的可爱宝宝,或经他们的父母认可才去抱抱他们。因为假设有人这样“热情而唐突”地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对别人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当妈妈了解了这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必然阶段,也就不会过于紧张了。那么怎样帮助宝宝顺利地渡过这一“认生”阶段呢?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对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小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
一般来说,“乖宝宝”比“淘宝宝”更容易产生认生情绪,内向的宝宝在感受到陌生人的“侵犯”时,可能不会有明显大哭大闹的反抗行为,但他们会非常紧张,或睁大惊恐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陌生人,或直接寻求妈妈的保护。
安静内向的小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平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去,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各种各样的有趣事物,开拓宝宝的视野。抱着宝宝,主动地跟陌生人打招呼、聊天,让宝宝感到这个陌生人是友好的,是不会伤害他的;可以经常带着宝宝去别人家做客,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里来,最好有与宝宝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同龄之间的沟通障碍要小得多,渐渐让宝宝习惯于这种沟通,提升交际能力。
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