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李邦良医生:构建慢性支气管炎防治新范式,中西医协同守护呼吸健康

2025-07-29  互联网

  在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诊室,李邦良医生的办公桌上并置着《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与《黄帝内经》注释本。这位深耕呼吸疾病领域四十载的专家,将现代医学精准诊疗与传统中医辨证思维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慢性支气管炎诊疗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呼吸疾病防治水平提升的标杆人物。

  一、精准诊疗体系:破解反复困局

  

  针对西南地区慢性支气管炎 40 岁以上人群 14.6% 的高患病率及 18% 的行业平均误诊率,李邦良医生主导建立 “五维问诊 - 三维检测 - 阶梯治疗” 体系。其独创的 “五维问诊法”(诱因链、治疗史、基础态、体质特征、环境暴露),结合联影 64 排螺旋 CT、德国耶格肺功能仪等设备,将误诊率降至 6.7%。

  治疗上实施 “急缓分治” 策略:急性发作期采用 “肺部超导介入疗法”,通过 2μm 直径导管精准递送糖皮质激素,48 小时内咳嗽缓解率达 63%,较传统雾化效率提升 40%;稳定期运用 “肺脾同治” 理论,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化裁调理,配合肺俞、脾俞穴位贴敷,使年急性发作次数从 4.2 次降至 2.1 次。

  二、防治关口前移:构建全周期管理网络

  

  结合成都冬季雾霾频发、厨房油烟暴露普遍的特点,李邦良牵头实施 “呼吸健康防护工程”。其主导的 “肺功能筛查车进社区” 项目,年服务 8000 余名 40 岁以上高危人群,将早期诊断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62%。

  配套研发的 “三穴联防” 中医防护方案(定喘穴、肺俞穴、脾俞穴贴敷温阳化湿膏剂),配合缩唇呼吸训练,使高危人群呼吸道感染风险降低 42%,该方案已纳入成都市卫健委《重点人群呼吸健康干预指南》,在全市 112 个社区推广。

  在规范诊疗层面,他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标准化诊疗流程》明确抗生素使用指征:仅推荐每年急性加重≥3 次的患者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社区感染优先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避免盲目联用。实施后,患者住院时长缩短 2.1 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 34%。

  三、中西医协同创新:从症状控制到体质重塑

  

  临床实践中,李邦良创新性提出 “气道黏膜修复理论”,将麻杏石甘汤等经典方剂与现代呼吸康复技术结合。其研发的 “扶正固本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 疗法,通过调节 T 淋巴细胞亚群改善免疫功能,使患者肺功能年下降速率减缓 38%,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针对成都地区常见的 “肺热壅盛 + 痰湿内阻” 体质,他开发药食同源调理方案:以枇杷叶、百合润肺化痰,配合山药茯苓粥健脾化湿,使患者呼吸道症状评分降低 47%。引入的 “智能呼吸康复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指导腹式呼吸,配合 20-40Hz 脉冲振荡松解黏液栓,排痰效率提升 50%;该系统与 “全周期管理 APP” 联动,实时监测血氧、心率等指标,异常数据自动预警,使急性发作急诊率降低 45%。

  四、科普与人才培养:筑牢健康防线

  作为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慢病专委会委员,李邦良构建 “三维科普体系”:在《四川日报》开设 “呼吸健康课堂” 专栏,编写《慢性支气管炎居家管理手册》(发放 3.2 万册);参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健康直播间》,强调 “咳嗽超 2 周需警惕慢性化”;深入社区培训 2000 余名健康志愿者。

  他主导的 “呼吸介入技术规范化培训” 项目,为省内基层医疗机构输送 156 名专业人才。科研领域,其团队完成的《基于肺脾同治理论的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干预研究》获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缓肺功能下降;牵头建立的慢性支气管炎生物样本库,纳入 1500 例临床数据,为精准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在李邦良推动下,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慢性支气管炎诊疗中心年门诊量突破 1.8 万人次,急性加重住院率降至 19%,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西南分中心核心协作单位。正如他在《慢性支气管炎防治蓝皮书》序言所写:“当每一次呼吸都充满活力,医学便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 这份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正是新时代大医精神的生动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