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2020中国介入医学材料与工程学术论坛召开

2020-11-16  健康时报网

  介入医学是继内、外科之后的第三大临床学科,治疗范围可以说“从头到脚”,因为损伤小、见效快、疗效好,受到国内外医学界高度重视。但是介入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决定其发展水平的,除技术精湛的介入医生外,同样离不开持续创新的介入设备做支撑。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2020中国介入医学材料与工程学术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治疗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技术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茂全教授指出,尽管中国介入规模体量已达世界前列,但是面临着严重发展瓶颈问题:即介入材料与器械缺乏中国制造,包括导丝、球囊、支架等。

\

  大会执行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茂全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介入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器材设备的学科,以往我们所掌握的只是国外产品的操作技术,而不是核心技术,我们所使用的主要介入产品还一直依赖进口。依赖进口的结果一是价格昂贵,二是会突然‘断奶’。我们应该有自主创新的民族品牌产品,更积极地应用国货。”多年来,李茂全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介入材料与器械的本土创新发展。为推动我国介入医学材料及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及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此次大会特别设立新产品发布会,两款介入领域的本土创新产品出现在与会专家和公众视野中,不仅可以改进介入治疗,还能助力诊疗决策。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亿多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我国下肢动脉疾病患病人数达到4530万。①该疾病会造成跛行、静息痛,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经皮腔内裸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普遍存在术后血管弹性回缩、支架断裂、支架内再狭窄等临床并发症,导致患者需要反复接受治疗,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介入无植入是目前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手术的趋势,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收益。”李茂全教授表示。

  每个医生的培养都需要时间,所以各医院的诊疗能力是有差异的,介入治疗的诊疗也不例外。如何做到让专家们的能力下沉,让医生们都能做出一样的诊疗决策?

  互联网时代,数据共享可以让患者不再新到一家医院,就要重复一遍简单检查流程,然而实际应用的并不好。“以前我们就曾尝试过在专科联盟中做集中型大数据平台,然而落地的时候发现,大家都不愿意用,一是不安全,二是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动力。”信医科技总经理冯东雷在会上谈到,“利用分布式大数据支持联盟的多中心研究需求,同时利用区块链的数据确权与利益分配机制,可以解决动力不足问题。”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可以将专家们的能力下沉到其他联盟内医院,让医生们做出一样的诊断决策,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提升自己的诊疗能力。同时还能在联盟内实现规范的供应链管理,这样患者不论是在上海就诊,还是其他医院就诊,享受的治疗服务都能得到保证。

  据了解,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合作,信医科技基于区块链的NCRC(国家放射与介入临床研究中心)联盟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可实现多机构的科研协作,帮助分布在各地的医院,将科研数据库融合成逻辑上统一的临床科研大数据,并将之运用于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实践中。实现多中心临床研究向“全样本、多学科、多病种、开放性”转变,探索基于多中心的临床大数据的应用示范。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支持,还可以提供病历共享、医疗协同、供应链管理、电子处方、区域审方、智能化辅助诊疗、商保服务等服务。

  参考资料:

  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