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1日中国脑卒中防治专项基金成立仪式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指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重油盐、少运动、果蔬摄入量少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控制危险因素,多运动,一旦发病应懂得辨别症状,快速就医。”
据了解,中国脑卒中防治专项基金是国内首个专门用于脑卒中防治的专项公益基金,由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和上海心玮医疗联合设立。该基金将针对国内脑卒中患者的防治、临床研究和基层卒中中心建设开展一系列公益项目;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教育;资助优秀医生开展脑卒中防治的健康科普知识宣讲。
据悉,目前我国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继内、外科治疗后的第三大技术,其中神经介入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介入取栓治疗脑梗塞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它能让堵塞的脑血管快速有效的打通,挽救脑组织,改善患者预后,因为脑血管闭塞对脑组织的损害是以“秒”来计算的,多一秒堵塞,就多一分伤害,相反早一点打通,就早一点挽救生命。
缪中荣表示,如果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言语不清、肢体无力麻木、严重眩晕等症状,必须第一时间考虑是否为脑卒中,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三高慢性病患者、熬夜加班人群及长期饮酒等。出现上述症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救治。目前,脑卒中急救的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为4.5小时内,而动脉介入取栓的黄金时间为6小时内,做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脑血管闭塞对脑组织的损害是以“秒”来计算的,多一秒堵塞,就多一分伤害。
缪中荣介绍,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在国内的开展速度很快,国内在做的医院已经近千家,在治疗的良好预后率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上路还很长。如现在基层医院的治疗器械还是比较缺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和病人更好的预后,在基层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和技术推广上,国家脑防委的大力推进也看到了成效。在治疗理念上从最早的一味追求影像再通,变为关注病人的良好预后率;从只关注治疗过程逐步变为从筛选合适病人配以合适的技术加关注围手术期的整体诊治方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中学提醒公众,血管里的斑块、血栓经治疗被清除后,并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被解决,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仍然存在。现在有些药物可以逆转和延缓动脉硬化,比如他汀类药物,按医嘱服用药物,可以预防脑卒中再次发生。
在中国脑卒中防治专项基金成立仪式上,国产首个多段显影取栓支架Captor正式上市,国产化神经介入产品研发制造步入国际化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