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患儿,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似乎有着不被常人理解的思维模式。面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应该怎么做?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心理治疗师陈俏如。
陈俏如介绍,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每个患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行为。通常,在孩子2岁之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五不”行为,即不看或少看、不应或少应、不指或少指、不语或少语、不恰当使用物品和言语表达,以进行早期识别。此外,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对日常声音和灯光过于敏感、对秩序要求过高、与家长对视少、难以遵守社交游戏规则、难以和同龄孩子建立和维持友谊等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或类似行为,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医生的专业判断。
“目前,孤独症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包括社交训练、言语训练、行为管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孤独症患儿常出现共病的发生发展及情绪问题,要结合实际共病情况和专业评估设置干预方案。”陈俏如表示,早期发现、及时进行综合性干预,部分患儿可通过融合教育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陈俏如提示,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家长可能需要逐渐调整心态,为孩子提供正向的家庭支持,积极为其寻求科学干预。同时,家长应积极学习孤独症的专业知识和干预方法,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以提升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