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新华全媒+医者仁心 保护人民健康

2022-08-19  新华社

  白衣天使,大爱无疆。今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记者采访中看到,在一次次同时间赛跑中、与病魔较量中、传承创新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医者仁心、精湛医术护佑每一个生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精神。

  

  同时间赛跑

  “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我们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是癫痫,做了治疗怎么还是一直抽?”

  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觉得诊断有问题,“这个孩子才4个月,血钾这么高,不像是癫痫,应该是致命的高钾血症导致的阿斯综合征发作,孩子随时有生命危险。”

  在王荃的指挥下,抢救迅速有序展开。经过快速有效地降血钾、抗心律失常和治疗原发病,孩子的血钾终于下降到正常值,最终转危为安。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与患儿互动。(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这次急救是王荃和同事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科,每年有20多万全国各地的患儿来就诊,抢救的急危重症患儿超过3万例次。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只为守护患儿的生命之光。

  因为职业的关系,王荃见过太多的病痛折磨和生死离别,一些因为溺水、中毒、烧烫伤、坠落伤等各种伤害前来就诊的孩子,最让她难以释怀。“绝大多数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因为看不到、听不到,当然也就做不到。”王荃说。

  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的第一批成员,王荃坚持儿童健康安全知识科普。“哪怕能多让一个孩子、一个家长听到做到,多避免一个孩子受到伤害,也是值得的。”

  

  与病魔较量

  每天早晨不到7点到医院,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发展,指导临床、科研工作,是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徐磊保持了30多年的工作习惯。

  重症病房收治的患者情况各有不同,但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病情十分危重,入院时一般已经休克,同时伴有多脏器衰竭。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徐磊正在重症病房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供图)

  “生命重于泰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病魔较量。”徐磊说。为此,他所负责的重症病房不设医生办公室,医生的办公桌就在病床边、仪器旁。

  就在几天前,一名14岁的孩子因为误服误吸硫酸铜中毒休克,多脏器损伤,呼吸几近衰竭。接到电话的徐磊急赴现场,为患者上了呼吸机,使用“膜肺”支持。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已经逐步恢复。

  有人说重症患者的治疗成功是医护人员“守”出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大家对其知之甚少,很多患者的病情发展犹如坐过山车,上午还能和医生交流,下午就陡然恶化。

  如何尽快认识疾病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徐磊进入定点医院的重症病房,坚守在患者身旁监测生命支持系统的各项指标,不断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率。他所带领的团队应用氧疗技术,使两位使用“膜肺”的危重患者成功脱机。

  

  传承中创新

  每个坐诊日,全国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都会提早半小时来到诊室,穿上正装、套上白大褂。这是他从医近40年对自己的一贯要求。

  门口等候的患者陆续坐满了通道,当中有不少老病号。面对患者,李灿东仔细询问病征、把脉、看舌苔,诊断完毕总要再嘱咐几句注意事项。

  “这个中药先调理你的身体代谢系统,不要病急乱投医、轻信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做手术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要有太大心理压力。”李灿东对一位肿瘤患者说。

  一位60多岁的痛风患者刘女士说:“李大夫不仅医术高,他的耐心解惑更是对我最大的宽慰。”

  

  全国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正在为患者把脉。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摄

  除了看病之外,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李灿东和团队设计的中医“太空舱”而来。这台设备可以通过面部、声音、脉象等采集信息,后台自动生成一份中医健康状态定量判断的评估报告,同时还会提出个性化的养生调理方案。

  “随着21世纪的医学从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模式,中医不能停留在过去‘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的年代,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李灿东说,“因为中医具有治未病的优势,我们便运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协助诊断,但核心还是中医思维。”

  李灿东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是继续传承推广中医文化,“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实实在在造福百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