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孩子不该过度关爱

2009-11-20  寻医问药网

  就在人们议论由于缺乏关爱会使孩子情感出现荒漠化的同时,另一个极端——由过度关爱所引起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已经上初二的刘沛的母亲每天中午要换两次公共汽车回来给儿子做饭,做好饭顾不上吃就又要赶着上班。每天奔波,不辞劳苦。母亲的理由是学校里的饭菜不可口,儿子吃不惯,自己跑点路吃点苦没关系,只要孩子学习好、有出息。

  针对家长的类似做法,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专家杨霞的说法一针见血:这样做可能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副作用。过度的呵护、关心同另一个极端——虐待、漠视等行为一样,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过度关心是一种错爱。杨霞对此很有感慨,她向记者介绍说,在工作中她碰到过许多有类似问题的家长,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还小,做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对孩子关心得十分周全到位。殊不知,这并不是孩子所愿。一个例子是有一次,几个学生在一起谈论,一位女孩大谈她在家里很幸福,引得众女生羡慕不已。其实,她的幸福仅仅是父母对她生活、学习基本放手,给予充分的信任。而另一个女生说自己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被逼着继续学习两三个小时,妈妈在旁边守着,爸爸则每晚11点准时送荷包蛋进来,她心里哪怕有一千个不想吃的念头,但一看父母期待的目光,就得咬牙咽下去,但心里却苦死了。

  为什么家长如此关爱,但孩子却感到如此之“苦”呢?杨霞分析说,其实在当今社会,孩子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最渴望的是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和理解信任。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调查表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备受爱护,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原因就是这些好孩子长期生活在太多的“应该”里,失去了“我想”、“我要”的权利。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愿望,老师的关注使他们整天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而家长的过度关爱,过度管束,更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抑、紧张、封闭的氛围中生活,孩子容易产生不满意、焦虑、厌恶等否定情绪,所以就会经常出现家长的关爱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应的事情了。

  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介绍,在国外,同样的话说上三遍,就被视为一种精神折磨。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而不应该老是让孩子超前发展、非正常发展。目前许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机感、争强好胜心强加于孩子,孩子稚嫩的肩膀已不堪重负。

  因此,杨霞建议,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不妨学点“宏观”控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要事必躬亲。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帮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帮孩子在成长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时时处处,人前人后都在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过多或夸张地表扬孩子;关心孩子但不能为他包办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真的有什么困难时,父母恰当的帮助、适当的爱才最有效果。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将幼崽推出家门独立生活。但一些家长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过分地、无微不至地照顾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孩子,却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萎缩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长大后不仅单纯幼稚,而且社会适应能力差,他们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管理自己,更不会照顾和关心别人。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不知所措,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疾病,成为社会的负担。

  杨霞由此提醒家长,生活是复杂的,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孩子就会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这种做法的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观,要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培养孩子的单纯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