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关爱独居老人是子女是第一责任人

2009-10-10  39健康网

  上海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在邻居和家人的生活中消失近两年,近日被发现早已死于床边,化为一堆白骨,遗骨已与地板粘合在一起。而在死前家人、邻居都以为她外出了。(5月19 日《新闻晨报》)

  看到这则报道,笔者内心犹如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从中更是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深思。关爱独居老人,子女是第一责任人,不能将照顾老人的重担完全推到社区上,社区只是辅助。就这个例子而言,两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作为子女,应当竭尽全力,直到找到母亲为止,不能有侥幸心理。此典型例子,更是再次敲响了子女们要多关心“空巢老人”的警钟。

  如今,几代同堂,含饴弄孙,这种其乐融融的传统的大家庭场景,已越来越难见到了,而“空巢”家庭则越来越多。据民政部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空巢老人”的大量涌现,目前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以上海为例,至2008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00.57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24.26万人,单身独居老人为18.80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1.35%。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随着上海住房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婚后将自购住房居住,未来几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步入独居行列。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当前“空巢老人”形象的真实写照。不少老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是缺少有人关心。儿女平时和老人交流少,老人很容易孤寂。这种“感情饥饿”现象在丧偶者中显得更为明显。

  难怪,此前,曾有老人出钱请儿女回家吃饭,更有老人施“苦肉计”让儿女回家以求一聚之事发生,真不知这是老人的悲哀,还是做子女的悲哀。怎样才能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帮助“空巢老人”战胜“感情饥饿”,更多地关心“空巢老人”,很是值得做子女的深思。

  与“空巢老人”相对的,子女则往往认为父母只要衣食无忧,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就够了。殊不知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物质上的温饱和冷暖,远不及家人、亲人的关心,精神上的充实更为重要。老人晚年幸福,不只是吃得好、穿得暖,还期待亲情的慰藉。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供养,是不足以谓孝的,也不可能使父母安度晚年。可惜很多做儿女的都不懂得这一点,都遗忘了“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使老人在“精神遗弃”中变得抑郁、空虚、寂寞。

  “树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作为儿女,应该考虑如何排遣父母晚年生活的孤独,也应该努力经常营造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虽然现在做子女的有做子女的难处,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工作、家务、教育孩子等等,都使人忙于应对,身心疲惫。即便如此,也不可成为忘记关爱老人的义务,不可成为忽视老人精神世界的理由。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人儿女者应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和行动,尤其对独居老人的关心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关心往往更为重要。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精神赡养”。特别是身处异地的子女,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如果不能时常探望老人,给独居老人多打电话或许是简单高效的一种方式。

  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一唱就全国流行,因为它代表了伦理的呐喊,道义的心声。它告诉与父母分居的子女:关心父母是子女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多关心独居老人,更应引起子女、亲友、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决不能使这些老人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尽量抽空回家看望看望老人吧,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让他们在晚年健康快乐地生活,安度晚年,幸福地走完人生旅途。人都是会老的,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时,想要尽孝道也已经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