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是最考验品行的地方。有这样一组网传画面:地铁上,一个小男孩把喝完的牛奶盒随手一扔,然后大声喧哗、拽着扶手吊环来回翻腾;另一旁,一位妈妈抱着自己熟睡的孩子,既想让孩子睡得舒服,又担心孩子的鞋会踩脏座椅,所以将自己的背包垫在了孩子脚下。同样都是带娃出行,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教”行为。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郑莉看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他们的日常表现就是家长素质的体现。0~6岁是孩子情绪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对社会规范是否遵守,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以家长为榜样,他们观察自己父母的言行,并以此模仿。所以家长平时要重视对孩子良好品行的教育,小到餐桌礼仪,大到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父母在孩子面前应以身作则,时刻为他人着想,教养也会在无形中一个不经意的善良举动得到体现。这里给大家两点建议,可参考对孩子进行教育。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0~6岁的孩子不善于掩盖情绪,不开心就哭、高兴就笑,如果此时不教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上学后就容易出现爱打架、拒绝上学等行为。孩子对情绪的把控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所以,当家长觉得自己要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时,可采取“正念练习”,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让自己逐渐平静下来后再去和孩子对话。
2.对孩子的错误及时制止。孩子成长阶段难免犯错误,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犯的错有理性判断,并及时教育。比如孩子生活中存在娇纵跋扈、待人没礼貌等问题,家长要第一时间制止,并告诉他们错在了哪里,为什么会接受惩罚,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小错误、小胡闹视而不见,那么只会让孩子变得更难以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