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专家热议:推动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

2024-04-01  人民网

  3月25日,“生命至重,大医精诚——深究病因讲麻醉,诚心实意帮患者”交流座谈在北京举行。在以“强协作,赋能疼痛管理新时代”为题的座谈上,与会专家们围绕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麻醉镇痛药物研发、多学科联动镇痛模式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麻醉科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围术期患者疼痛问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苏帆认为,麻醉科想要解决围术期患者的疼痛问题,首先应联动病房医生,主动发现术前患者可能存在的伴随疼痛、突发性疼痛和原有疼痛,并互相配合解决相关疼痛问题;在执行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操作前,麻醉医生可实行局部麻醉,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疼痛,这将有助于患者拥有良好的手术体验;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麻醉医生必须要应用更加强烈的药物进行压制,若疼痛压制不当会对患者康复造成影响或导致患者转为慢性疼痛。

  “麻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缘由即是解决疼痛问题,所以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干预、舒适化医疗是麻醉科医生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徐铭军建议,加速普及舒适化医疗在临床的应用,并通过创新医疗技术、优质药物和AI医疗等因素来弥补疼痛人才不足的情况,以有效降低急性疼痛发生率。此外,慢性疼痛往往持续3个月以上且难以治疗,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破坏作用,麻醉科也应该重视慢性疼痛的干预、治疗及长期管理,让患者免受疼痛折磨。

  “麻醉学科在围术期术后疼痛管理上仍有待提升。”对于麻醉科在疼痛管理上面临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军分析了相关原因:“第一是患者、外科医生甚至部分麻醉医生理念上仍存在一定欠缺,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但实际上术后中重度疼痛或会增加并发症;第二是麻醉科人力一直紧张,无法有效、普遍地开展术后随访和疼痛管理工作;第三是有些镇痛药物副作用较多,这也影响患者术后的选择。”谈及麻醉科发展机遇,杨建军说:“目前,国家重视患者舒适化医疗需求,从政策方面加速了康复外科、疼痛医院管理试点和麻醉与疼痛镇痛中心建设,麻醉学科要抓住政策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随着相关有效、长效药物的陆续上市,可以为麻醉科医生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向东说:“随着外科发展,麻醉学科面临着更大的外科创伤挑战和镇痛需求,虽有很多镇痛方法,但药物镇痛肯定是最重要或者最优先的,所以推动镇痛药物创新和发展尤为重要。”据陈向东介绍,目前镇痛创新药物研发已具备多种特色,研发主要从疼痛的全流程、减少副作用或增加收益比例的方向入手。从镇痛的全流程着手药物研发,在术前可增加一些用药途径提供术前镇痛,术中镇痛主要用于强效的镇痛,术后镇痛发展方向主要为解决疼痛问题和减少药物副作用。他还建议,要持续推动全流程镇痛发展,麻醉医生也可加入镇痛创新药物创新研发中,以促进镇痛药物研发成果加速落地,回应更多的镇痛需求。

  如何加强与外科合作,共同提升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麻醉医生要积极联合外科医生,在术前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争取将‘患者无痛’理念贯穿就医全程;二是要做好基于评估基础上的个体化干预,积极发挥病房护士作用,有效识别、记录患者静息痛和运动痛疼痛等级。”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罗艳认为,疼痛具有复杂性,建议通过多模式镇痛(通过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多种镇痛方法)和多学科协同镇痛模式来做好患者疼痛管理工作。罗艳说:“在疼痛管理过程中,麻醉科从学科责任和技能专业性上来说责无旁贷,可以在多学科协作镇痛MDT平台上发挥主导作用,助力不同专科在院前、术中、术后各环节发挥专业优势,以保障患者的镇痛体验和医疗安全。”

  “规范化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患者在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顾小萍认为,围术期疼痛管理应积极构建院前、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概念,并做好多学科协同镇痛工作。她说:“多学科、多病区联动进行病痛管理工作,可有效解决麻醉医生人员不足的情况,可促进不同病区不同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为患者及时提供个体化的镇痛效果,并持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