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春节假期延长到了一个月,加上很多小区进行封闭措施,活动空间变小,很多糖友也慢慢放纵了,熬夜到凌晨,下午才起床,违背正常的昼夜规律,血糖一塌糊涂,严重影响健康。今天给大家介绍昼夜规律对健康的危害。
什么是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指人体的24小时制时钟,它根据环境(主要是光和暗)的变化来调节睡眠/唤醒周期。在人体中观察到的这些规律是跟随每日周期的身体、精神和行为变化。
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钟可以使人类适应并预测温度、辐射和食物供应的变化。昼夜节律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中,包括动物、植物和许多微小的微生物。
关于昼夜节律对身体系统影响的当代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体重稳态中起作用。
昼夜节律和减肥
著名期刊《Cell 》发表的研究表明,白天进食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减肥的成功。具体来说,研究发现深夜进餐可能会使体内时钟失去同步。
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和培养的细胞,作为实验的一部分。研究已经确定,食用食物后会从胰腺释放胰岛素,以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如果在典型进餐时间以外进食食物,则随后的胰岛素释放也将在典型时间表外发生。
结果,昼夜节律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体重减轻和体重增加。
昼夜节律影响激素分泌
下面概述了发生这种干扰的机制。
应激激素皮质醇通常在上午8点达到峰值,使个人从睡眠中醒来,并在上午3点降至最低浓度,该上升也与暴露在阳光下一致。到中午,皮质醇水平开始与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相反,从而增加情绪和精力。
能量水平的增加尤其会刺激饥饿感并促使人们进食,在一天的其余时间内,皮质醇水平持续下降,5-羟色胺合成为褪黑激素,可增强嗜睡感。随之而来的是血糖水平的降低,该水平在凌晨3点降至最低点。研究人员认为,在深夜吃零食或在典型时间以外进餐的人会破坏这种平衡,从而影响压力水平和消化。
研究发现,胰岛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与人体的昼夜节律同步。IGF-1释放后,PERIOD时钟蛋白增加。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改变了胰岛素释放的时机,并注意到昼夜节律的改变导致小鼠行为和基因表达的改变。
昼夜规律与胰岛素有关
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与观察到的健康趋势有关的重要性。这些发现表明,胰岛素可以作为体内其他细胞的定时信号。此外,该研究还增加了大量证据表明,由于现代社会问题(例如睡眠不足和轮班工作),昼夜节律紊乱变得越来越普遍。
此类干扰可能对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产生连锁反应。
根据研究得出的实用指导包括,当我们进食时要注意何时进食以保持健康的人体时钟。为了帮助减轻轮班工作的不利影响,请注意进餐时间和光线照射可能是有益的。
昼夜节律和糖尿病
研究已经研究了昼夜节律失调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发现,从事轮班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并且仅在一定程度上由体重增加来介导。在这种情况下,与典型饮食模式不同步进餐主要是影响血糖水平,诱发糖尿病,而不是引起体重控制问题。
与以前从未轮班工作的男性相比,以前轮班工作的男性仍然更有可能被诊断出患有代谢紊乱,这表明昼夜节律紊乱的影响可能不是完全可逆的。
昼夜节律与心血管疾病
轮班工作的影响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已得到研究。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的轮班工人的心血管和血压标志物(例如TNF-α、IL-6和C反应蛋白)增加。
所以,尽管现在活动空间受限,还是要建议大家、特别是糖尿病人,要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适度运动,稳定血糖,保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