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来自全球各地公共卫生、野生动物保护和各界相关领域的近130位专家发布联名公开信,呼吁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尽快修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令,以减少大流行病暴发风险。
专家联名信建议,修订现有草案中有关允许野生动物在传统医药、装饰观赏物品、宠物和皮毛贸易等用途上可被利用的条款。目前的条款中,现况下在野生环境中已被要求受到保护的物种,被标注可能带来人畜共患病跨物种传播且对公众健康造成高度风险的物种,都被包含在允许利用的条款内。因此专家呼吁必须以“同一健康”为准则,因为只有将人、动物和环境的共同健康置为首位,三者并立平衡,才是唯一可以有效减少未来大流行暴发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野生动物的商业贸易是导致新型传染性疾病出现的主要风险原因之一,尤其将受到高度压力和免疫力低下的动物长期关在一起,以致于容易引起生物应激反应的地方条件——比如在常见的野生动物农场或活体动物市场等条件下。不可持续性的野生动物贸易,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联名专家预警,此现象将成为接下来十年中威胁公众健康的第二大影响因子。
“大多数的人类疾病,和许多与关键农业相关、野生动物有关的大流行病,都源自野生动物贸易。”新兴疾病基金会医学专家克利福德•沃里克博士表示,“无论是将野生动物利用于食品、宠物、药品还是其它用途,很明确地,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防止和禁止野生动物相关贸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后,今年二月份,中国政府针对商业性繁殖和贸易的野生陆生动物出台了食用禁令。这项禁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也被写入草案,同时政府也发布修订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11月19日。修改的草案中,现阶段仍然允许野生动物物种可以因传统医药、装饰观赏物品、宠物和皮毛贸易等用途需求,持续进行商业性繁殖和贸易,对此,专家们表示非常担忧.
专家们认为,由于现行草案对上述消费行为的合法保护,加上消费需求无法降低,此法恐将加剧对濒危物种的威胁,同时也将致使长期为保护公众免于其它人畜共患病暴发所做的努力被逐渐消耗。公开信中提到:“野生动物不论是因食用或非食用目的,被繁殖、抓捕和加工时,皆处于一个承受高度压力和密切接触的环境下,这为传染性疾病的跨物种传播创造了高风险条件。”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例如非典型肺炎和新型冠病毒状肺炎,都是通过人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直接或间接相互接触而产生。”国际同一健康倡议中心发起人劳拉•卡恩教授表示:“为了避免更多致命疾病在我们身上暴发,我们必须确保食品安全。为了地球生态系统健康、为了动物健康、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我们必须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最终我们才能受到保护。”
近期,丹麦水貂养殖场检测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新毒株,在荷兰、西班牙、瑞典、意大利、美国、希腊等多国水貂养殖场内,皆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皮草养殖场对公众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最近几周登上了媒体头条,这也警示着中国水貂养殖业对公众健康构成的重大风险。
现行公布的草案中,需要被特别指出的是,相关主管机关将被授权得以颁发许可证,允许某些野生动物因被归为”畜禽”进行圈养繁殖,并不论该野生物种的野外数量与保护状态,进而允许集约化养殖和贸易。例如今年5月,水貂、狐狸和乌苏里貉等野生动物就因在人工圈养的繁殖场中被养殖而被从野生动物名单中除名,归类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
另外,中国国内市场热络的豹子、老虎和熊等物种的器官或肢体交易,导致了这些物种因为被偷猎和非法贸易而濒临灭绝,新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草案,并没有禁止这些物种在国内的贸易。反而,在传统医药中使用豹子骨和熊胆仍然合法,因此从养殖场繁殖而后被制成虎皮和豹皮垫子进行交易也被允许。
2021年5月,中国将召开大会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届时将在大会上提出下个十年如何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应对方针。公开信结尾建议,“进一步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以任何目的繁殖、贸易和消费陆生野生动物——至少是因为贸易而濒临灭绝的物种,此举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预防大流行的全球领军地位至关重要,特别在全球对中国的领导魄力都拭目以待的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