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湿气重总反复?可能是肝脾在“罢工”!肝苏颗粒三管齐下断湿根

2025-07-24  互联网

  三伏天了,天气逐渐炎热,雨水增多。今年南方各大城市更是过半时间都在下雨,空气湿度饱和,人体容易感到疲乏。但你发现没?同样是湿气重,有人喝红豆薏米水能缓解,有人却越喝越没精神——问题可能出在“肝”上。

  你可能常常感觉:没有力气,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睡醒起来仍然觉得困乏,像被“湿棉花”裹住;嘴巴淡淡的,吃啥都没有胃口,甚至吃点油腻的就腹胀;不太想喝水,或者喝再多水也解渴;大便经常不成形,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更有不少人备受脚气、湿疹的困扰,痒得难受……这些可不只是普通的“湿气重”,而是肝胆湿热、肝脾不调的信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像“黏胶”一样缠在肝脾之间,湿气才会在体内反复堆积,甩都甩不掉。

  为什么单纯祛湿效果差?中医讲“肝木克脾土”,肝是脾的“情绪指挥官”。现代人熬夜焦虑、压力大,肝气容易郁结,就像一根被压弯的弹簧,失去了疏泄能力。肝郁了,就无法正常“指挥”脾胃运化水湿——脾本来要负责把水液代谢出去,可肝一“罢工”,脾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水湿不仅排不出去,还会和肝里的郁热“勾结”,变成黏腻的湿热。这时候只祛湿不调肝脾,就像只擦地板不关水龙头,肝脾里的湿热还在不断“产湿”,湿气永远有源头。

  那怎么才能断根?关键要“疏肝+健脾+利湿”三管齐下——肝气顺了,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恢复;脾强了,水湿才能被正常代谢;湿热清了,湿气自然没了“根据地”。这时候,就得请出一位“肝脾同调、清热利湿小能手”——肝苏颗粒。

  肝苏颗粒的核心成分是扯根菜(赶黄草),这味药在川黔一带被称为“神仙草”,《四川中药志》早有记载,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它针对的就是现代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的体质:

  疏肝:扯根菜入肝经,能温和地舒展郁结的肝气,就像给压弯的弹簧松绑。肝气顺了,脾胃的“指挥系统”就恢复了,不会再“消极怠工”,水湿代谢自然顺畅。

  健脾:中医说“脾主运化”,脾虚的人连水谷都化不动,更别说祛湿了。扯根菜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力”,让吃进去的食物和水液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不是变成痰湿、湿热堆积在体内。

  利湿:湿热型湿气最顽固,往往伴随舌苔黄厚、口苦口黏、大便黏腻、皮肤爱出油或长湿疹。扯根菜性凉而不寒,能清热利湿,把肝脾里的“湿热毒”一点点“刮”出来,却不伤正气,尤其适合夏天湿热交蒸的时节。

  肝苏颗粒怎么用?日常调理可以这样喝:取肝苏颗粒1袋(约5g),用80℃温水冲开,餐后半小时饮用。如果是湿热特别重的人(比如总觉得身体闷热、舌苔黄厚、爱长痘),可以搭配3g炒薏米一起煮水,增强利湿效果;如果是脾虚明显的(比如吃一点就胀、大便不成形、乏力),可以加1片生姜,中和寒性,温脾和胃。

  不过要注意,肝苏颗粒虽温和,但属于中药制剂,舌苔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常觉得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最好先咨询医生再服用。另外,祛湿是个“慢功夫”,喝肝苏颗粒的同时,一定要改掉伤肝脾的习惯:少熬夜(23点前睡,熬夜最伤肝阴)、少生气(情绪平和才能让肝气条达)、少吃甜腻(奶茶蛋糕会加重湿热)、多运动(微微出汗就能帮肝脾“排浊”,比如快走、八段锦)。

  今年的三伏天,别再只盯着祛湿了——给肝“松松绑”,给脾“加加油”,用肝苏颗粒把肝胆湿热清干净,肝脾养结实了,湿气自然没了“立足之地”。等你秋天再见面时,定是身轻体健、容光焕发,连皮肤都清清爽爽不黏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