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长期系统性助力我国公卫人才培养

2021-12-24  互联网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抗疫常态化趋势愈发明显。12月23日下午,“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此次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具体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腾讯一起执行和推动。主办方还举办了有关公共卫生人才培训的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公卫领域专家、学者、医生代表,讨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议题。

  抗疫常态化趋势下项目启动,助力解决公卫人才短板

  2019年底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重大考验。公卫系统承担着抗疫和防疫的关键任务,不仅关乎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公卫人员的专业贡献和不懈努力,让全国人民在疫情中共度难关,也暴露出公卫领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就有改革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建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李立明说,新时代公共卫生需要有新定位,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其核心就是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说,公共卫生人才是新一轮国家人才战略重点建设队伍,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腾讯筹划了“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希望通过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研修等方式,支持我国疾控体系首席专家、青年精英、临床医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群体的能力提升,系统性地助力壮大公卫人才队伍、提升公卫科研和实践能力。

  

  经过五个多月的筹备,12月23日下午,“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在腾讯北京总部正式启动,项目首期包括五个专项——

  “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专项”是为了积极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密切配合党中央对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做出的全面部署,中华预防医学会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领导下,计划开展疾控体系核心专家领导力提升和青年专业骨干高级研修项目,项目拟设置理论课程、案例分析、专题研究/机构研修等不同模块,探索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助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公共卫生复合应用型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疾控机构培养一批用得上的人才。

  “新时代疾控能力提升专项”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计划全面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项目,旨在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着重提高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培训对象包括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疾控和应急管理干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健康教育所、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公立医院感染科、公共卫生科和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科室等有关人员,计划3年培训约18-19万人。

  “助力乡村医生通过项目培训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专项”是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成果,提升乡村医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帮助提高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的指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人口福利基金会将在2022-2024年面向部分省份开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将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包括线上理论培训、线下实操培训和考前模拟训练,并通过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

  “中青年临床骨干医生国际培训专项”是为促进医防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将鼓励支持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和医院对公共卫生领域有热情与兴趣的优秀临床医生,联系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帮助其进行最长为期一年的国际公共卫生研修提升。

  “应用型公共卫生硕博双学位专项奖学金专项”是为支持国家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激励优秀学生,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将连续三年资助优秀医学学生,每年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1家经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批准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立项单位中,遴选优秀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和“医学+MPH”双学位研究生,进行奖学金资助。

  张学院士致辞说,“项目的推出恰逢其时,希望社会力量发挥自由探索的灵活性,在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里起到补位和助力的作用,促进公卫领域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制度化,发挥更长远的战略价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二级巡视员鄂啟顺说,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健康管理、健康扶贫、疫情防控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希望这个项目借助国家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大好时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助力,为农村卫生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约一万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还有五千名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但行业所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还是供给不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说,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的支持,反映了腾讯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教育卫生事业的偏爱,“我相信这次活动有助于全社会更加关注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来攻读公共卫生博士、硕士学位,有助于推进医教协同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

  腾讯的抗疫行动,从一次性应急捐赠走向长期系统性支持

  腾讯是“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中的重要参与方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将捐出1亿元人民币予以支持。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腾讯有12000多人自发抗疫,自觉使用着产品的、技术的核心能力去创造社会价值,用实际行动抗疫——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腾讯宣布设立15亿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综合保障基金”, 分别投入在物资支援、技术支援、人员关怀、科研与医疗事业等领域;

  2020年2月,腾讯团队连夜奋战做出健康码,以数字助力防疫,截至目前累计亮码超过 16 亿人次,覆盖将近 9 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突破 60 亿次,成为用户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健康码;

  2020年2月,腾讯基金会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医学关怀与职业发展提升合作协议》,腾讯基金会将捐赠3000万元,开展院士与医务人员“结对子”计划,让抗疫一线优秀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在医学科研、临床和预防等多个方面,得到院士的悉心指导和培训,并在事业发展方面得到支持,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职业素养。

  腾讯基金会还积极资助国内外一批院士、顶尖学者和科研团队,着眼于短期和中长期“战疫”需求,及时开展病毒检测、药物筛选、流行病学监测等课题研究,快速积累知识和经验,进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提升。

  

  “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腾讯将一步将抗疫相关的应急捐赠转向支持长期系统性能力提升为主。其中,公共卫生人才提升正是与系统性能力相关的一个项目。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在活动现场致辞说,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有多个层次和不同群体,从疾控体系首席专家到乡村医生的需求是不同的,腾讯和参与项目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一起,抱着极大的热情和专业性,设置了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与研究实践,希望通过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培养,系统性地壮大公卫人才队伍。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田江雪在介绍项目时说,“希望这一个亿的投入,能够成为一颗种子,能让腾讯通过这样的机会,不断的验证模式,不断的总结经验,为我们提供未来思考的契机,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怎么样能够助力到中国公卫人才整体发展策略。”

  疫情后时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变局

  新冠疫情给公卫领域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卫人才?针对这些问题,活动设置了主题为 “疫情后时代的公卫领域变局”的圆桌研讨会,邀请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柯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晓芃、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会长汪华、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医生杨海燕参与了讨论。

  

  柯杨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调整,需要进一步理顺,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加强,在这个过渡阶段,除了政府和医学教育的努力,社会力量的支持无疑是很大助推。“公卫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做公共卫生,做基层医疗的人才,也是伟大的人才。这个工作既需要个人的复合型能力,综合素质, 也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合作,既要有高科技和学术思想又得能接地气的服务百姓,还要有能力和人交流甚至动员组织的领导力,因此在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上的分层分类非常重要。”

  曾晓芃说,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需要“顶天立地”的人才。顶天,就是专业能力要深厚,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知识,拥有全面的国际视野;立地,就是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的措施建议能够实施,理论跟实践要相结合。“疾控一定要解决现场问题,我们每天每一件事情,或者处理每一次疫情,每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要我们想办法去实际解决。”

  结合江苏省的抗疫防疫,汪华说,公众健康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健康治理的主力军,“我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是我国健康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实现的主要决定因素。”

  “基层医生构筑了我国的免疫长城,”熟知基层公卫情况的杜雪平说,基层医生包括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还有公共卫生医师,还包括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的医生,村医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90-120万。乡医中的助理全科医生,经这些年的培训考核已经有14-15万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鼓励越来越多的乡村医生成为助理全科医生。

  杨海燕是一名乡村医生,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连续5个月坚守工作岗位,没有回过近在十多公里以外的家。她说乡村医生的基本工作是治好小病,遇到大病及时建议转到上级医院,对慢性病要做好管理,“要有爱心,把职业当事业,才能安心基层,扎根基层。我愿意继续做村医,同时也期待通过公卫人才提升项目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未来之路

  疫情常态化趋势下,公卫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主题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未来之路”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常务副校长)许培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俊华、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给出了专业见解。

  

  许培海强调,人才既要培养,又要吸引,还得留得住。“新时代疾控能力提升专项”的目标就是鼓励疾控人才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我们有信心发挥更大作用,全方位推进疾控人才高质量发展。“

  张俊华认为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提高预防医学、人际沟通、人文关怀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一支临床医务工作团队,成员要有公共卫生医师,也就是说,我们的二级以上医院需要配备公共卫生医师,逐步实现医防融合的目标。因此,鼓励感染、呼吸、重症等专业医务工作者学习、研究并应用传统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中作用。对上述临床一线人员应该提供公共卫生、精神心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能力与水平,例如选拔一批优秀的临床医师到国外一流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这几年疫情防控,真正也是在考验着基层公卫这支队伍,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全科医生能力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杨爱平说乡村医生能力提升问题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在整个基层培养方面,希望给予更广的覆盖面,给予更加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医学教育迅速覆盖更多人群,在短时间内提高其能力。

  冯子健说,疾病预防是我国基本的卫生方针。“预防为主”是公共卫生、国民健康最基本的策略,但是要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医防战略,还需要有很多方面的安排,形成一定的社会氛围,来推动人们行为的改变,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养。“当我们遇到非常严重的、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强大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发挥最专业的领导力,来传播知识、影响政策、和公众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这都非常重要。”

  从教育的角度,孟庆跃说,首先,公共卫生教育制度应该从注重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向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提升公共卫生人才核心素养和领导力;第二,公共卫生师资队伍要从闭环型向开放型转变,适应新时代公共卫生和健康发展需求;第三,公共卫生教学体系要从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三段式,向更加融合的以健康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第四,公共卫生教学方法应从当前向国际学习和跟随,向突出中国特色的方向转变;第五,公共卫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应从各自为战向更加融合和共同发展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