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运动损伤致骨关节炎?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疗效与耐受性双优

2025-10-22  互联网

  秋季气温舒爽宜人,正是投身运动健身的黄金时节,不少人纷纷走出家门,尽情释放运动活力。但需要警惕的是,若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开启高强度锻炼模式,或是运动前热身不足、动作姿势不当,膝关节很容易承受过大负荷,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若这些运动损伤未得到及时重视与干预,软骨磨损会持续加剧,长期下来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所以,一旦发现关节不适,要及时就医,若罹患骨关节炎,可遵医嘱通过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这样的原研OTC药物进行科学治疗。

  

  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疗效确切,标本兼治

  关节软骨的退变损伤,是骨关节炎发病的起始点。而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中的硫酸氨基葡萄糖,恰好能直击这一病痛根源。一方面,它能促使软骨细胞合成蛋白聚糖,为受损的关节软骨提供“修复所需的原料”,让关节功能慢慢恢复;另一方面,它还能降低有害物质的活性,进而减少软骨磨损,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炎症反应[1]。

  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的疗效,得到了《柳叶刀》的研究证实,发布在这一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可以显著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程度约4倍[2],提升关节活动功能指数约2倍[3],还能延缓关节磨损,使关节间隙变窄程度延缓约4倍[4]。

  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吸收良好,耐受性高

  疗效显著的同时,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在吸收性、耐受性方面的表现也良好。

  其所含硫酸氨基葡萄糖中的硫酸根,本就是人体关节滑液中天然存在的成分,具有独特的“内源性”优势,而且它对肠胃更为温和,不易产生刺激。同时,它的吸收效率也颇具优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口服后有90%以上能被有效吸收并进入体循环,即便长期服用,人体也拥有良好的耐受性[5]。

  

  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原研品质,值得信赖

  值得一提的是,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是原研OTC药物,从研发阶段的专业严谨流程,到上市前长期且完整的临床试验验证,再到如今五十余年来深耕骨科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海量临床数据,每一步都为其疗效与耐受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患者可以放心信赖。

  而且,和部分含氨糖的保健品不同,维固力作为持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OTC药品,有着明确的医疗作用,既能针对性治疗骨关节炎,还能有效缓解由该疾病引发的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不适症状。而氨糖保健品本质上属于具备“增强骨密度”功能的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的治疗作用。

  

  面对骨关节炎,患者别忧心,维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这位“关节卫士”,能够以原研品质的可靠疗效、温和易吸收的良好耐受性,从根源修复软骨、缓解炎症,为关节健康筑起坚实屏障,患者可遵医嘱规范服用。与此同时,骨关节炎患者还需进行轻柔的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注意避免久坐久站、减少频繁爬楼梯等负重行为;天气转凉时及时为关节保暖。科学用药与细致护理相辅相成,能助患者更轻松地享受秋日运动的惬意。

  参考文献:

  纪立伟,傅得兴.氨基葡萄糖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7,(19):1513-1516.DOI:CNKI:SUN:ZGYX.0.2007-19-023.

  Reginster JY, Deroisy R, Rovati LC,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Jan 27 2001;357(9252):251-6.

  Reginster JY, Deroisy R, Rovati LC,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Jan 27 2001;357(9252):251-6. doi:10.1016/S0140-6736(00)03610-2

  Pavelka K, Gatterova J, Olejarova M, Machacek S, Giacovelli G, Rovati LC. Glucosamine sulfate use and delay of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3-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Oct 14 2002;162(18):2113-23. doi:10.1001/archinte.162.18.2113

  Setnikar I.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1 Sep;51(9):699-7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