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阴晴不定,微医、智云等新军仍在观望

2021-11-19  互联网

  随着科技股回暖,互联网诊疗监管意见稿出台加速利空出清,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估值开始逐渐修复。截至11月15日,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股价在10日内回涨逾10个点,京东健康涨幅亦超过5%。但资本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18日开盘几家头部企业又现明显跌势。值此乍暖还寒之时,IPO市场上,微医、智云、圆心等互联网医疗新势力依旧持观望态度,港股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公司上市时机尚不明朗。

  港股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上市首选之地,自今年上半年开始,遭遇印花税提升、美债收益率飙升、内地公募发行降温“三连击”,由此,港股市场走出了几乎全球垫底的行情,互联网医疗成为“重灾区”——年初至11月19日,京东健康跌幅50.7%,阿里健康跌幅64.4%,平安好医生跌幅59%,医疗健康新股IPO纷纷破发,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一片凄风苦雨。

  目睹此景,不少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基于规避风险、保护企业估值等多方面考虑,对赴港IPO望而却步,部分已交表的拟赴港上市的优质互联网医疗企业暂缓了其上市进程,比如腾讯参与投资的微医控股招股书目前暂未更新。

  

  这一情况并不只发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有数据显示,2021 年一季度交表的 81 家企业中,截至9月30日仅有27家完成IPO,占比仅三分之一。进入10月份,在今年4月交表的39家公司中,28家招股书“失效”,占比7成,安居客、滴答、杭州小电等知名公司亦纷纷进入续表周期。

  需指出的是,招股书暂时“失效”是香港IPO市场的一种技术安排,赴港IPO企业在交表后,如未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拟发行人只需在更新最新财务报表,延续原申请,港交所既往审核结果持续有效。据业内人士分析,通过主动让招股书失效再“续表”,可让申请企业多出6-9个月的转圜空间,静待行情企稳,选择更好的时间窗口,“毕竟对于大部分优质企业而言,上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途径。”

  纵观当下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群雄并起,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尤其近几年国家不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支付方式改革为牵引,全新的医疗医药产业格局正在快速重塑,特别是聚焦严肃医疗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实现规模化增长。这些创新业态企业作为产业新生代,既是细分赛道的龙头,又代表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趋势,将在过往港股互联网医疗以医药电商为主的市场形态之外,开辟出一条数字医疗的全新航道,被市场寄予厚望。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逐步明朗化、规范化。对此,中金报告就指出,随着线上复诊行为流程的监管落地,行业中部分不规范的线上问诊行为或将在短期内解决,并对处方药销售的增量业务的放量节奏有一定程度负面影响,而对具备完善合规监管体系、完备诊疗购药流程手段的头部公司,集中度长期或将进一步提升。彭博社报道分析,此举将推动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从宽松管理进入规范发展时代,利好一些从事严肃医疗服务的大型数字医疗平台的同时,对于将互联网医院作为销售处方药工具的平台形成冲击。

  可以预期,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环境趋于明朗,以及港股资本市场趋稳,微医等优质数字医疗企业有望加快IPO步伐,另外圆心科技、智云健康等医疗科技平台也于近几个月陆续交表,港交所IPO市场或将迎来互联网医疗企业港岛汇聚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