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护理策略在帮扶尿毒症患者树立良好信念中的应用与探讨
尿毒症作为终末期肾病,其不可逆性及对终身肾脏替代治疗的依赖,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多重压力,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降低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本文基于血液透析室的临床管理实践,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化、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护理策略,帮助尿毒症患者构建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念。文章重点阐述了全面心理评估、构建多元支持系统、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及强化护理团队人文素养四大核心策略,旨在为临床推行身心一体化的优质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已成为延续尿毒症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然而,漫长而频繁的治疗周期、严格的生活方式限制、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逐渐减退的社会功能,使患者极易陷入“心理性尿毒症”的困境,表现为信念感缺失、希望渺茫与生活动力不足。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侧重于症状管理与生理指标的调控,常常忽视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现代整体护理学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认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念与积极的心态,是实现其与疾病和谐共处、提升长期生存质量的核心。作为血透室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在提供精湛专业技术支持的同时,成为患者心理的“稳定锚”和信念的“引路灯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专业职责与人文使命。
一、全面评估,精准洞察:奠定个性化心理干预的基石
有效的干预始于精准的评估。患者因年龄、背景、性格及病程差异,其心理反应迥然不同,必须避免“一刀切”的护理模式。
建立动态心理档案: 患者首次入中心时,即通过深入访谈、细致观察并结合标准化心理评定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步评估,建立个人心理档案。档案需动态记录其情绪状态、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主要担忧(如经济、家庭、死亡恐惧)及治疗期望。
强化治疗过程中的敏锐观察: 护士需成为敏锐的观察者,密切关注患者每次透析时的情绪波动、言语行为变化及治疗配合度。例如,平日健谈的患者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出现频繁抱怨、拒绝配合称重等行为,往往是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前兆。
深化治疗间隙的有效沟通: 充分利用4小时的透析治疗时间,进行有目的、有技巧的沟通。运用开放式提问(如“最近一次让您感到开心的事是什么?”或“今天心里有觉得烦闷的事吗?”),引导患者倾诉,深入其内心世界,挖掘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多措并举,系统干预:构筑坚实的信念支持体系
基于精准的评估结果,实施系统化、多层次的个性化护理干预策略,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一) 认知重建:化“被动承受”为“主动管理”
疾病知识教育: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资料或视频,解释疾病与透析的原理,使其理解治疗的内在逻辑与必要性,从“盲目遵从医嘱”转变为“知情选择与参与”。
成功榜样示范: 邀请透析质量好、心态积极、生活自理的“明星患者”进行经验分享,用真实的成功故事激发群体内的希望感与内在动力。
(二) 环境与支持系统构建:营造“肾友之家”的温馨氛围
优化物理环境: 保持血透室明亮、整洁、温馨,设置积极向上的宣传栏,播放舒缓音乐,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环境带来的冰冷感和压抑感。
强化家庭支持: 定期举办家属座谈会,指导家属科学的照护技巧与提供情感支持的方法,将家庭转化为患者的坚强后盾。
促进病友支持: 成立“肾友互助小组”及线上交流群组,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匿情的感受交流与互相鼓励的平台,获得同伴支持。
引入专业支持: 与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建立联络会诊机制,为筛查出的中、重度心理问题患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药物干预。
(三) 赋能与价值重塑:找回生活掌控感与意义感
设定渐进式目标: 与患者共同设定可行的短期小目标(如控制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完成自我内瘘护理等),并在达成后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帮助其重拾成就感。
鼓励参与自我管理: 教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准确记录出入量等技能,提升其在健康管理中的主动角色与自我效能感。
引导培养静心爱好: 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事阅读、听音乐、书法、编织等安静的活动,有效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四) 细节融入人文关怀:于细微处见真情
记住并尊重患者喜好: 如记住其偏好的床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一句“王阿姨,给您留了靠窗的位置”能传递出深切的尊重与关怀。
注重仪式与节日关怀: 在患者生日、传统节日时,送上手写的贺卡或一份小礼物,淡化其“病人”角色,让其感受到被惦记的温暖。
倾听与共情: 做患者最有耐心的倾听者,运用共情沟通技巧(如“我明白您非常不容易,换了任何人都会感到难过”),给予情绪上的有效安抚与 validation(情绪确认)。
三、提升团队,永续动力:夯实人文护理的执行基础
护士是所有干预策略的最终执行者,其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照护的质量。
加强定期专业化培训: 定期组织关于心理护理、有效沟通技巧、哀伤辅导、人文关怀理念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的心理照护能力与意识。
建立护士支持机制: 关注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开展倾诉会、案例讨论和团建活动,为其提供情绪疏解的渠道,有效防范职业倦怠,保障团队持续的工作热情与共情能力。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护士长应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举止诠释人文关怀的内涵,成为团队情绪的“稳定器”与正向能量的“源泉”。
讨论与结论
帮扶尿毒症患者树立良好信念,是一项漫长而细腻的系统工程,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打针、发药”的技术范畴。它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见病又见人”的整体观,将人文关怀的精神深度融入评估、干预、评价的治疗全环节。
通过全面评估确保干预的精准性,通过构建多元支持系统提供可持续的外部资源,通过个性化干预满足不同患者的独特需求,最后通过细节关怀触动患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套组合策略能有效协助患者从心理上接纳疾病、减轻情感负担、重建生活信心,最终完成从被动接受治疗的“患者”,到主动管理健康的“生活主人”的角色转变。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延长患者的生命,更是要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与宽度,让他们带着信念、希望与尊严,与疾病和平共存。
这既是护理专业价值与技能的升华,更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温度体现。
作者: 李静
职务: 血液透析室护士长
单位: 东营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