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圆桌派》一期关于基因的相关话题讨论,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震撼我。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如果基因里没有癌症的基因,这个人就不会得癌症;除了少部分遗传性肿瘤,大部分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癌症基因的。但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失去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慢慢演变成癌症。也就是说:癌症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容易引发癌症呢?
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都有可能增加人体患癌的风险。
环境污染。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系,如果你的工作是在石油化工、矿石开采等环境中进行,那就有接触到致癌因素的可能性。
3、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比如父母或爷爷奶奶辈中有人患癌,那你的抗癌能力就会比普通人更差,患癌的机率也会更高。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一家人先后患上同一种癌症,或者兄弟姐妹几人患上类似癌症的例子,这是因为癌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2006年外媒报道了美国一“胃癌家族”11人摘胃的故事,先是家族中有人因胃癌去世,接下来的46年里,这个家族又有10人因同样的绝症而去世。余下的17名家族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们中有11人携带这种家族遗传性胃癌的突变基因。
梅艳芳也属于家族遗传型癌症,她的姐姐梅爱芳和她一样,是因为宫颈癌去世;她二哥梅德明因喉癌去世;她大哥梅启明也被查出大肠癌。
那么对于癌症,我们该怎么防治呢?
临床上规定癌症有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是从癌症发生层次进行预防。就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减少摄入高热量饮食、环境治理等等去除诱发肿瘤的原因,也称为病因预防;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肿瘤进入到中晚期,通过正规、科学、合理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达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所有的癌症诱因,但如果等患癌中晚期再进行治疗,不仅费用大增,生存率也不能得到好的保障。那针对二级预防,我们该怎么做呢?
目前,有4种癌症(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是有权威医学机构推荐的有效筛查方式:结直肠癌可通过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粪便检测;肺癌可通过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乳腺癌可通过乳腺钼靶检查;宫颈癌可通过巴氏涂片和HPV检查。但这些方式一次只能检测单一癌种。部分检查如胃肠镜、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等具有一定侵入性或放射性,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此外,一些院端的检查医疗资源紧张,去医院预约也需要等待相当一段时间。
但是好在先进的癌症早筛方式离我们并不遥远,国内外已经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种早期检测领域,比如美国的Grail以及国内的燃石医学等。以燃石医学旗下燃小安多癌种早期检测产品为例,它通过捕捉cfDNA的甲基化信号的方式,仅通过一管血(10ml)即可检测六种常见多发的癌症: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同时还可以溯源到癌症发生的器官,这样就能指导后续临床诊疗。
没有突然“发生”的癌症,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建议大家,特别是癌症高风险人群,每年做一次癌症早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