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专访王裕顺

2022-05-09  互联网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超过2.4亿,占中国人口总量的17.1%,占全球老龄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重大问题,发展健康产业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密集发布一系列医疗健康政策,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医疗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之后一系列围绕此战略目标的政策密集发布,全国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远程医疗、区域协同、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初步成型。

  基于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著名医疗健康领域专家王裕顺,请他分析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王裕顺谈到,人口老龄化、政策驱动、行业技术积累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是推动我国大健康产业大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王裕顺认为,在目前多维驱动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将进入战略机遇期。

  首先是经济环境,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为2011年2.60万亿元的2.4倍,2011-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5.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以上,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5%~7%,较2017年增长158%,行业发展空间巨大。2018年大健康领域共融资79.1亿美元,为历史新高。近几年,大健康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受到资本关注。

  其次是技术环境,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评估,基因测序技术、3D打印技术、免疫疗法、人工智能、定点照护诊断、虚拟现实技术、生物传感和跟踪器、远程医疗、生物芯片、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逐步发展成熟并在医疗健康行业中开展应用。技术的变革有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与使用效率,将有效赋能大健康产业。

  再次是社会环境,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预计达到2.4亿人。我国居民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逐年增长,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问题。此外,居民收入增长、环境污染、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民众的健康医疗需求将持续攀升。

  最后是政治环境,近年来,国家密集发布一系列医疗健康政策,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医疗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之后一系列围绕此战略目标的政策密集发布,远程医疗,区域协同,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也初步成型,为医疗健康行业技术、模式产业创新提供了行业机会与有力支持。

  那么大健康产业未来面临哪些挑战呢?王裕顺认为,大健康产业涉及产业多,多个产业之间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规模,养老服务业、健康管理类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且不规范;与其他行业相比,健康行业的产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基础信息积累落后于技术发展,行业整体数字化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产业互联网在健康管理的核心环节能够实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技术驱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仍需持续推动。此外,在疫情期间,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系统问题突显。

  公共卫生费用投入不足。我国卫生投入力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WH0统计,2017年我国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仅250美元,全球平均水平527美元,而发达国家及地区基本都在1000美元以上。抛开人口因素看WH0统计的卫生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我国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地区。

  疾病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及时。美国的卫生信息联络系统能实现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全面监测及及时预警,日本建立以预防为核心的应急处置体系,从源头减少人为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SARS之后,我国建立的疾病质保系统只适用于已知传染病,对新发传染病不适用,我国目前没有疾病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基层医疗机构面对未知疾病救治过程中,存在漏报、缓报等情况。

  单一灾种的处置模式导致协同渠道不畅。美国、日本已由单一灾种、分部门处理发展为综合性应急处理,即所有类型的突发事件均由一个总部门管理,其下负责下属机构的协调工作。而我国仍沿用单一灾种、分部门处理的应急处置模式,消防、公安、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各部门处理的补位协同机制不顺畅。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早期的疾病诊断和医院收治之间没有做到无缝衔接,造成一定的交叉感染。武汉等疫情重灾区的物资供应、调配和发放都出现一定的欠缺。 文/:张华

相关文章